第三九七章野火烧不尽(1 / 2)

锦衣风流 大苹果 1680 字 1天前

微山四湖周边遍生芦苇,绵延数十里长,五六里宽;春夏之际,萌发摇弋便如一条巨大的绿围巾围在几个大湖的脖子上,甚是赏心悦目;至夏末,芦花变白,放眼望去,白茫茫一片如雪,当此之时,更是文人墨客最喜欢的时节,纷至沓来观赏哦咏。

芦花荡中饮美酒,作画写词两相宜,芦苇根处的浅水中青蟹肥美,赏玩时煮一锅新鲜肥美的青蟹,驾舟穿行其间赏景,更是大明不少富贵公子文人骚客的时髦之举。

在老百姓眼中,这些芦苇自然不是什么可以入画写诗的玩意儿,对微山湖边七八县的百姓而言,芦苇意味着收入,意味着吃饱饭,意味着到了年节下一家人能扯一身新衣裳。

每年十月末,农活结束之后,微山湖边五六县的百姓们便要趁着冬闲去收割湖边已经变黄的芦苇;芦花可入枕,芦杆可编成席、帘、幔、筐、篓等数十种物事,而这些物事则在数月之内行销大明各地,无论是有钱人家还是百姓之家,都会对这些芦苇编出的物事有需求。

而这微山湖边的芦苇也成了周围州县百姓们的一项收入,甚至在衮州府中也单独设立了一个管理芦苇收割的部门,协调各县的收割范围,这已经是微山湖左近州县的一项重要产业。

而芦苇根下的浅水地带,更是可以捕获各种鱼虾蟹等水产,这些都是百姓们在收割芦苇时的顺带收入,近些年来所有这些收入已经占据了周边百姓年收入近三成左右。

今年的芦苇收割季节即将到,因衮州被贼兵席卷,百姓们还没敢动手去收割,很多人家因为战乱所受损失巨大,今年唯一的期望便是贼兵剿灭之后能拿下这最后一茬收入了,然而宋楠下的这个决定却是要烧掉芦苇荡,百姓们顿时炸了锅一般。

宋楠也明白,这一决定会让衮州百姓雪上加霜,但他不得不这么做,若不剿灭了刘六的贼兵,任由其盘踞在微山湖中,百姓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安生的日子。

消息传出之后,杨屯镇数百乡亲纷纷赶来,流泪跪倒军营前求见宋大都督,请宋大都督高抬贵手,莫要断了今年最后的生计,言之哀哀,求之切切,让军中众人心中恻恻。

宋楠也知道这件事必须要让百姓们理解才行,于是在大营接见了杨屯镇保长和一名姓杨的秀才组成的请愿团。

那杨秀才倒是个脾气火爆的,有些毫不畏惧的骨气,入了帐中劈头就是质问:“敢问都督大人,你们要烧了芦苇荡,咱们微山湖周边的百姓那可真是没活路了,难道逼着百姓从贼不成?咱们实指望官兵能赶走贼兵,难道官兵除此之外便再无他法了么?”

宋楠不怒不愠,命人看茶看座,和声细语的道:“秀才公,如今的形势你也看到了,三万多贼兵遁入芦苇荡中,若以常规战法,须得将这方圆数百里的四个大湖围得水泄不通才成,但那恐怕要调集全国之兵方可,显然不合实际。且贼兵藏匿其中不能剿灭,百姓们没机会去收割,难道冒着被贼兵砍杀的危险去收割芦苇么?显然不能。”

杨秀才道:“可是大人,您这下令一烧,大伙儿最后的希望也烧没了,大伙儿可就没活路了。今年已受贼患,年节将至,舍无余粮余钱,百姓们今年恐要去逃难乞讨了。”

宋楠想了想道:“秀才公放心,这事儿朝廷会妥善解决,我会请皇上派员携稻米物资来此赈济,决不能让百姓流离失所。但这一切都要在剿灭贼兵之后,如今的局势,朝廷断不可能调集大批赈济物资前来,万一为贼兵所获,岂不是成了资敌么?此事我也知道是两难,一切都要在剿灭贼兵之后方可进行,所以我才决定长痛不如短痛,还望秀才公跟百姓们说个明白。”

那秀才和保长经宋楠一番剖析也知道势在必行,长叹而回,宋楠因不知这法子是否奏效,也决定先烧昭阳湖南岸的芦苇看看情形再说。于是立刻四下贴出布告,禁止任何人进出湖区,并撤离所有沿湖渔村渔民百姓。

下午时分,官兵派出二十余只放火的队伍,趁着偏西风正劲之时,沿着昭阳湖南岸开始点火,让芦苇从西北角开始起火;于此同时,令大军严阵以待,以防贼兵受火所迫从湖中窜上岸来。

是夜,昭阳湖南岸的芦苇丛尽数被点燃,强劲的西北风让火势越烧越旺。绵延十几里的火头冲高数丈,在数十里之外都能看到火光,芦苇丛中成千上万的水鸟被惊动飞起,烟尘遮天蔽日,让天明后的天空都变得灰蒙蒙的不见阳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