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5章(2 / 2)

帝师 来自远方 1680 字 2天前

“生死无常啊。”

长史没有接话,想起在北疆时的日子,想起死在鞑子刀下的兄弟,忙深吸气,用力捏一下大腿,道:“老人家,请随我来。”

天地不仁,谁又能真正脱出天道轮回。

人死不能复生,还活着的,终归要继续活下去。

一整夜,顾卿衣不解带,守在客厢。

黎明时分,杨瓒的热度终于消去,人也清醒过来。

“我……”

“别动。”

顾卿斜靠在榻边,手背擦过杨瓒的额头,半晌,不着痕迹的舒了口气。

“可是口渴?”

发了一夜热,杨瓒浑身无力,嗓子干涩,像是有砂纸磨过,一阵阵的撕疼。听到顾卿的话,下意识点了点头。

“稍待。”

顾卿离开榻边,杨瓒连转头的力气都没有,只能沉沉的闭上双眼。

衣摆摩擦声,温水倾入茶盏的汩汩声,其后是一阵熟悉的沉香,包裹着他的嗅觉,似要沁入骨髓。

杨瓒睁开眼,顺着背后的力道缓缓坐起,瓷盏沾唇,本该无味的温水,流入唇齿,竟带着丝丝甘甜。

“多谢。”

短短两个字,杨瓒说得无比费力。

扶杨瓒躺下,顾卿正要起身,衣摆却被轻轻拉住。

“我……书童?”

“放心。”

俯下身,黑色双眸映出苍白的面容,低沉的声音似琴弓抚过长弦。

“人找到了。”

“那就好,那就好……”

松开手指,杨瓒重又闭上双眼。

静静看了他一会,顾卿直起身,手指轻擦过杨瓒的眼角,转身绕过屏风,离开内厢。

与此同时,两行清泪滑落瓷枕,在青花间缓缓流淌,牵成细细的水线,最终浸入锦被,留下两痕淡纹。

辰时正,三位大夫又为杨瓒诊脉,均言病情已无大碍,只需调养即可。

“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。”

老大夫背起药箱,看着杨瓒,不像大夫,更像一个慈祥的长辈。

“杨探花该晓得,生命无常,朝荣夕悴。逝者已矣,生者当珍重才是。”

“老人家好意,瓒领受。”

撑着起身,杨瓒端正揖礼。虽面色苍白,脚步微颤,仍是金相玉质,霞姿月韵。

送走三位大夫,杨瓒没有再躺回榻上,强撑着走到桌旁,慢慢坐下,凝视放在桌上的木盒。许久,方伸出手,掀开盒盖。

锦缎中,静静躺着一把金尺。

这是他从火场中带出,也是唯一带出的东西。

余下的,包括御赐之物,俱消失在火中,荡然无余。

伸出手,指尖擦过尺背的镌纹,杨瓒闭上双眼,深深吸气,五指忽然握拢,牢牢攥住尺身。

再睁眼,瞳孔尽然漆黑。唇角微弯,眉眼却染上无尽的冷冽。

弘治十八年八月,京城大火。

东城烧毁数间官宅,西城半数民居被付之一炬。

锦衣卫东厂杀气腾腾,五城兵马司和顺天府同样绷紧神经。凡有可疑者,宁可抓错,不愿放过。

诏狱和刑部大牢近乎要人满为患。

受到波及的官员和勋贵或闭门不出,终日提心吊胆,或多方寻人求情,只望能洗脱嫌疑,将家人救出牢房。也有人怀着一口怒气,联名上疏,言锦衣卫和东厂无法无天,自厂公指挥使之下皆鸷狠狼戾,视律法于无物,无故抓人下狱,请朝廷严惩。

在太医院一名院判、两名御医被下狱之后,上疏之人更多,用词也愈发严厉。

“纵容此辈,欲演前朝之祸不成?!”

御史给事中纷纷上言,大力弹劾锦衣卫和东厂不法。与之相对,京城火起的因由,僧道里通鞑靼,勾结藩王,则全被抛在脑后。

内阁三位相公察觉不对,知晓必有人在暗中推动。然锦衣卫和东厂的行为确实有些出格,引来群情激奋,齐声鞭挞,三人也不能站在百官的对立面,这让揪出背后主谋更加困难。

每日上朝,朱厚照都是一个头两个大。

听着御史给事中各种“直言”,恨不能搬起龙椅直接砸过去,砸死一个算一个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