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4章(1 / 2)

龙啸大明 木林森 6346 字 24天前

但看了产品之后,更是弄得宋应星心里痒痒的,他本来就是个喜欢刨根问底的人,这时自然就更想知道这些战船火器是如何生产出来的。而商毅见火候也差不多了,也正重向宋应星提出,自己想在杭州办一个科学研究院,专门钻研格物致用之学,同时还教授学生,希望宋应星能在科学院里任职。

宋应星认真想了一想之后,也终于答应下来。虽然宋应星不愿做官了,但按商毅所说,科学研究院并不是官府,还是一个研究教学机构,不和政治打搅,也没有违反宋应星的原则。毕竟能够有一个地方让自己安安心心的研究喜欢的格物致用之学,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。

当然宋应星答应商毅的请求,也不完全是因为技术方面,他在杭州住了十几天,也深刻感觉到,杭州和自己见过的其他城市大不相同,这不仅仅只是繁华,如果单论繁华,其实南京并不逊色于杭州,但南京的繁华中更多的是纸醉金迷,奢侈迷乱的腐蚀之气。

而在杭州城里,却充满了一种欣欣向上的气氛,商业繁盛、秩序井然、衔道干净整洁,四民各安生业。跟本就不像是处于一个乱世中的城市。在这里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平民,脸上都带着笑容,在精神气质上,都充满了希望和向上的热情,看不到街头讫讨的难民,看不到权贵任意欺压百姓,看不到凶神恶煞一样官差,也看不到为非作歹的军队。相反官员和军队出行,不会横行无忌,百姓也不会慌乱的躲闪,甚致还会和他们打招呼,亲切的问候两声。总之商家军的官员、军队和百姓的关系都相当和谐。宋应星曾亲眼看过几次,士兵帮百姓干活的场面,令宋应星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

而这一切的结果,也只能归公于地方官员的治理水平,宋应星也没有想到,商毅除了会打仗,懂技术,连治理地方也很有二下子。因此越是在杭州留守的时候长,宋应星对商毅的敬佩之情也就越多,觉得在这样一个地方,这么一个人手下干活,确实很不错。

宋应星一答应在科学院任职,商毅就马上派给他干活:改进织机技术,提高织机的工作效率,最好能够利用水利。而且为了能让宋应星更好的熟悉织机,商毅也把宋应星带到苏州的丝绸厂里,让他和织工交流沟通。

第三卷 离乱篇 第五十六章 多尔衮的决策

七月一日,山东败绩的消息传到了北京的时候,清朝的实际统治者,睿亲王多尔衮正在紫禁城的武英殿里端坐沉思。

清军进入北京之后,多尓衮就住进了皇宫里,这时皇宫大半被李自成撤离时烧毁,只有武英殿一带基本完好,因此多尔衮处理军务政事,都是在武英殿进行。

多尔衮今年才三十三岁,正是而立有为之时,自从军入关之后,只有三个月,不仅打败了灭亡明室的大顺军,占领了明室的首都北京和畿辅地区,而且大顺军己被全部赶入了山西,明室余孤虽然己在南京称帝,但一直龟缩于江淮以南,不思进取。现在清军的势力己经扩展到山西、河北、陕西、山东、河南之地。可以说现在黄河以北的地区,基本己全在清军的控制之下。

因此多尔衮现在也踌躇满志,这样的功绩,就是英明神武的太祖皇帝努尔哈赤,雄材大略的太宗皇帝皇太极也不曾达到过,固然有吴三桂的接引之功,但多尔衮的临阵决断和指挥得当,也是功不可没的,如果再能够趁势挥师南下,一举扫平江南之地,一统天下,那么日后的史书上,多尔衮的名字,必将与太祖太宗相提并论,甚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如果自己能……想到这里,多尓衮也不禁轻轻抚摸着自巳坐椅的把手,心跳也猛然加速。

过了好一会儿,多尔衮才平静了一下心情,从桌案上拿起一份公文,心不在焉的看着,猛然多尔衮脸色一变,又将这份公文抓在手里,仔细看了一遍。这正是山东败绩的公文。

多尔衮将这分公文放下,静了静心,这才觉得自己刚才是不是太有些得意忘形了,现在大清所占的明朝之地,不过十之二三,想统一天下,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。就是当年扫横欧亚、所向无敌的蒙古铁骑,要平定南宋也足足花了近五十年的时间,其中还搭上了一个大汗的性命。因此这以后的打算,还是要好好斟酌一下才行。

在南明成立的消息传到北京之后,多尔衮也曾为是占领明朝全境,还是立足于江北之地,与南眀实现南北分治认真思考过,也招集满汉大臣,认真讨论。

其实在当时,清军的大多数将领,对占领明朝全境都有些信心不足,因为清军仅仅只占领了北京和周边的地区,而李自成在山西、陕西、湖广尚还有数十万大军,明室在南京重新称帝,也有江南的半壁山河,人马也不在五十万以下,而且江南之地河流湖泊众多,也不利于善于骑射的八旗铁骑发挥。

因此不少满族将领都认为能够和南明实现南北分治,应该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,甚至还有一些人建议,不如把北京抢掠一番,再退回关外去。就连多铎和阿济格也都认为,至少在短期内,可以接受南北分治,每年接受南方进贡的岁币。就算是要南征,也该等到北方安定下来以后再说。

但和满清的将官不同,几乎所有降清的汉族官员却对南征表现得最为热衷,由其是在清军入关之后降清的汉族官员,几乎都一力主张,不与南明政权共存,以清代明,以武力走统一全国之路。

因为只要是有明朝继续存在,那么这些降清的汉族官员就只能背负着叛臣的骂名,只有让满清统一了天下,自己才能取得正统的名份。因此他们都竭力怂恿多尔衮决策南征,不断上书,大谈江南民风脆弱,不胜刀兵,不难平定。而南明政权腐败无能,君昏臣暗,武将骄横拔扈,文官党员伐异,内耗不断,腐败无能,只要清军的大军一到必然势如破竹,扫平江南之地。

面对这两种意见,多尔衮也有些左右为难,他当然是想一举统一天下,但心里也确实觉得没有把握,尽管多尓衮也对江南民风淳弱,对南明朝廷的腐败无能有所了解,但多尔衮心里也十分清楚,满清自身的兵力有限,八旗军满打满算,也不过十余万人马,加上汉八旗和蒙古八旗,也不足二十万,而且满族人口稀少,补充兵员也非易事。面对一个地域比自己大数十倍,人口数以亿计的庞然大物,要说一点也不担心,是不可能的。

不过促使多尔衮下定决心南征的主要原因,还是在于经济,随多尔衮率军入关的洪承畴,对于这一点最清楚不过,就直言指出:“西北粒食全给于东南,自闯乱后,南粟不达京师,以致北地之米价日腾。故不得江南,则漕运阻矣,将何以成天下?”

应该说洪承畴确实是一语中的,说中了事情的本质,因为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,南方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,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上自朝廷的税赋收入、达官勋臣的俸禄支出,军民百姓的生活物资供给,对南方漕运的仰赖也越来越大。北方对南方在经济上的依赖性,己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,宋代以前出现过的南北分治的经济相对平衡的基础,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复存在。不是仅靠毎年几十万两白银、绸缎之类的岁币就能够解决的。

而且北方经过十几年的农民军动乱之后,社会秩序和农业生产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,在短时间内,根本无法恢复,如果失去了南方的供应,北方很难支撑下去。因此江南之地,不仅仅是为了统一天下,同时也是满清想在中原立足的必须之举。

因此多尔衮这才下定了收取江南的决心,同时也是为了试探南明朝廷的反应,给督师江北的史可法写了一封信,内容当然是充满了威逼恐吓的意思,看一看南明朝廷是如何应对。但信刚刚送走,立刻就接到了山东叛乱的告急,多尔衮心里自然有些不自在。

不过因为方大猷也没完全弄清楚,自己对手是什么人,因此在奏折里也写得语焉不详,只能说成是一般性质的地方明朝官员百姓发动叛乱。

正因为如此,多尔衮到也不太在意,在他看来这次山东叛乱本身并不算什么大事,只不过是一群明朝的地方官员和一些民间百姓组织起来的反抗斗争,这种事情在过去清军入关奔袭中,也经常发生,但怕只怕这消息传开之后,在清军的占领地区,引发了连锁反应,那就有些麻烦了。另外如果南明朝廷在对此加以利用,比如出兵配合,或者派出官员巡抚这些地方,也都会对清军的统治十分不利,只为在这些地方扑火,也会拖得清军疲于奔命。因此对这次山东叛乱也不能轻率处理。

但相对于山东叛乱,另一份公文对多尔衮来说,却更令多尔衮烦心一些,这是以当今的大清皇帝福临的名义发给多尔衮的诏书,内容当怨是表彰多尔衮率军入关之后的功绩,将他的功劳比作昔日的姜尚、张良,总之是充满了溢美之辞。

乍一看这份诏书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,不过就是问慰了多尓衮劳苦功高,而且多尔衮也值得慰问。但多尔衮的什么人,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政治斗争,一看就明白,这里面是话里有话,明里是问候自己,实际是对自己不放心,由其是把自己比作姜尚、张良,满人虽然文化不高但大多数人对《三国演义》的故事都十分熟悉,谁都知道,在《三国演义》里,水镜先生司马徽就把诸葛亮比作姜尚、张良,因此诏书实际的意思,就是让多尔衮学诸葛亮,尽心当好一个托孤的忠臣。

现在多尔衮和郎哈济尔并列为摄政王,而又是这一次入关的主帅,可以说现在清朝满汉八旗的所有精锐人马都在多尔衮的掌握之中,而多尓衮本身又有颇有雄材,另外还有两个兄弟多铎和阿济格扶助,现在攻入北京己经两月有余,北京的周边地区也都安定了下来,在这种情况下,也该给皇帝一个明确的答复了,如果打算占领明朝的土地,那怕只是北方的土地,也应该把皇帝接到北京来,如果是打算抢掠一番再退回关外去,那么也该有个回复。如果仍然这么对盛京清廷不闻不问,不理不睬,恐怕就会让人怀疑,多尔衮是否是打算在北京自立为王了。

要说多尔衮对皇位没有野心,当时是不可能,但他心里也清楚,现在还不是在北京立自的时候,虽然满汉八旗的所有精锐人马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,但他们的家眷老小却都在关外,一但自己扯旗自立,他们未必会死心塌地的垠随自己,因此不如把福临从盛京接到北京来,一来表示自已没有私心,二来也可以把皇帝控制在自己手里,反正现在自己大权在握,又怕什么?《三国演义》里曹操、司马懿都是自己学习的好例子。

于是就在第二天,多尔衮招集大臣们商议,最终决议,对这次山东叛乱必须出动精兵强将,尽快平定下去,同时对叛乱的明军或是百姓,一率斩尽杀绝,以严厉手段警示其他地区。另外派遣辅国公屯齐喀和托、固山额真何浩会为使,返回盛京,去迎请皇帝大臣人众一起来京。

第三卷 离乱篇 第五十七章 争夺山东(一)

屯齐喀和托和何浩会离开北京之后,多尔衮也开始布置人马,平定山东的叛乱。现在清军的主要兵力,如武英郡王阿济格、豫亲王多铎、辅国公满达海、贝子尼堪、博洛、平西王吴三桂、智顺王尚可喜、恭顺王孔有德、怀顺王耿仲明等主力干将都在围剿山西、陕西等地,围攻大顺军。就连先前派往山东地区的觉罗巴哈纳、石廷柱也都被调入了山西作战。

因此多尔衮考虑再三,终于决定,派遣梅勒章京和讬、和李率泰为主将,并率领额孟格、柯永盛、陈锦等一干将领,领兵赶赴山东,平定这场叛乱。

按八旗制度,是以三百户为一牛录,五牛录为一甲剌,五甲剌为一固山,毎固山设固山额真一人为正,梅勒章京两人为副。而和讬就属满洲镶红旗梅勒章京,也是满清八旗军的一员勇将,曾经参加过崇祯十五年(1642年)的松锦大战,并在两年以前又随阿巴泰一起入关侵袭,在攻打黄崖口时,曾亲自率四十名白甲兵攻上城墙,并当阵斩杀了一名守备。因为他在随阿巴泰入关侵袭时,曾在山东之地征战过,对山东一带的地理况情有一定的了解。正因为如此,多尓衮才派他为这次平定山东叛乱的主将。

另一位主将李率泰,是汉军正蓝旗的梅勒章京,也随阿巴泰入关侵袭。父亲李永芳是汉军正蓝旗旗主,也是最早投降满清的明朝武将,很受清廷的重看,而且在李永芳投降之后,努尔哈赤还把自己的孙女,阿巴泰的长女嫁给李永芳为妻。因此李家也成为宗室的一员,无论资历,还是与清廷的近密度,李家还在后来降清的三顺王之上。而其他额孟格、柯永盛、陈锦等人也都是满汉八旗的大将。

这一次出动的兵力为满洲镶红旗两个甲剌,和汉军正蓝旗三个甲喇。另外还有五千多投降的明军。

按八旗制度,每牛录三百户,每户出一个旗兵,在战时三丁抽一,即毎牛录为一百名旗兵,但在实际运用中,一般只出动六七十人。只有在发动大规战争时,才会超额抽丁,因此尽管在前几次入关奔袭中,清朝都出动了近十万的兵力,但八旗兵一般只有二三万人。而旗兵在出战时,往往也会带几名自己家里的包衣作跟役,平日伺候自己的生活,而在作战时也算一份力量。有些牛录、甲喇等高级贵族,所带的跟役包衣会达到数十甚致数百人,盔甲武器装配也都相当精良,有的还有马匹,战斗力不在一般的旗兵之下。

但这一次入关作战,清朝几乎是出动了倾国之兵,因此抽丁也达到最大化,每一个牛录的抽丁都在二百人以上,甚致有相当一部牛录是全额抽丁,因此八旗兵在清军中的比列也大大增加了。

因此这一次出战山东的人马虽然只有满汉五个甲喇,但实际的兵力,却接近两万,其中有满八旗兵二千五百余人,跟役包衣五千余众。汉军八旗兵有四千畲众,跟役二千余人。共计兵力为一万八千余人,骑兵约有六千。另外还包括了二十门火炮和八百支火铳,这些武器,都是由汉军八旗使用。

在多尔衮看来,其实平定山东最多抽调一二个甲喇,五千左右的兵力也就够了,出动这样庞大的兵力,简直就是牛刀杀鸡,但仍然出动这样的兵力,一来是为了尽快平定山东,震慑其他地方的汉族人,二来也是防止南明朝廷出兵增援山东地区,虽然这种可能并不大,但多尔衮可不是那种把胜利希望寄托在对手的失误身上的人。

另外多尔衮可不是仅仅只着眼于山东这一地,因为自古以来,山东都是北方政权举兵南下的必由之路,如果这一次一举平定了山东的叛乱,还可以顺势南下,进攻淮南地区,实现进攻江南的作战计划。因此也可以说多尓衮是站在全局的立场,通盘考虑这一次山东战役。

和讬奉命率军出发之后,也不敢怠慢,一路加紧进军,在七月十日进入山东地界,到达徳州。也派人通知方大猷来迎接。

这时清廷的山东巡抚方大猷在徳州等待援军己是等得望穿秋水了。原来自从商家军连续收复了青州和济南之后,虽然没有继续进军,但在山东地区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,因为绝大多数原明的官员和汉族百姓从心里来说,投降清廷都是迫不得以,现在商家军这一带头,一些本来己经归降了清廷的地区也都纷纷举旗反正,与商家军联络。

再加上清军对山东地区的控制力度本身也极为有限,许多地方根本就没有派遣地方官员,结果在短短的二十余天时间里,济南府的商河、德平、临邑、平原、东昌府的高唐州、临清州、博平等地都宣布脱离清廷的统制,或是扯旗自立,或是驱逐清廷的官员,一时间遍地造反。

方大猷躲在徳州,也是度日如年,因为现在他手下才只有五六百人马,能够守住徳州,完全就是因为商家军还没有打过来,如果商家军那一天真的攻过来了,德州的兵力,根本就不堪一击。而商家军迟迟不打过来,反而更给方大猷曾添了不少心理压力,终日都是惶惶不安,连日来方大猷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毎天都派兵在德州周边打探,只要商家军一打过来,自己就立刻跑路。

现在总算是瞒到救兵来来,方大猷也着实是松了一口气,赶忙出城把和托一行人马迎进了徳州城中。只了和讬之后,方大猷更是感激涕零,连连施礼,差一点就要给和讬牵马坠蹬了。

按方大猷的想法,虽然和讬是旗人,但自己这么低声下气,怎么样也该客气几句吧,那知和讬跟本就不吃这一套,连马匹都没有下,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:“进城再说。”然后扔下方大猷等一干山东的官员,就打马扬鞭而去。方大猷也只好跟在后面,一溜小跑着进了徳州。

来到了方大猷设在徳州的巡抚衙门,和托大模大样的在正堂上居中而坐,李率泰在侧坐相陪,额孟格、柯永盛、陈锦等人分列左右,可怜堂堂的山东巡抚,只能老老实实的站在堂下。

虽然在方大猷的心里,已经把和托家里所有的女性都问候了一遍,但脸上却一点也不敢带出来,依然带着讨好的笑容,弯着腰,低看头,小心翼翼的伺候着。

和讬首先把方大猷等山东的官员狠狠的训诉了一顿,然后才询问现在山东的叛军情况。方大猷这时也不敢隐瞒,将现在山东一团混乱的局势报告一遍,当然重点说的,还是商家军。方大猷小心翼翼的指出,现在山东全境叛乱,都是由商家军收复了青州、济南引起来的,因此只要是击败了商家军,叛乱也不难平息。